第一章
中国春秋史说 by 孙子钢
2018-5-29 06:01
引 子
周宣王四十六年,即公元前七八一年,宣王在游猎中于车中忽然昏迷,不治而亡。这是王室公开的说法。但据民间传说,宣王是被其冤杀的王室大夫杜伯的“冤魂”所射杀。而据《国语·周语》中的记载,宣王则是被邾国国君邾子叔术收买勇士假扮杜伯暗杀而死。
宣王崩殁后,群臣按礼举哀,奉其子姬宫涅在灵柩前继位,是为周幽王。幽王继位的次年,恰巧就遇上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泾、渭、洛“三川皆震”。
这三条河流均出自宗周地方的岐山(现在陕西宝鸡岐山县),一时,泾水、洛水、渭水三河水流枯竭,岐山崩塌,宗周农民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使周王室的税收因而大减。为了加强朝廷的税收来源,幽王另起炉灶,起用先朝重臣虢公、祭公之后和王室正卿尹吉甫的次子尹伯邽(又名球),并列三公,主持朝政。
但三人皆不像其先父那般贤明而善于进谏,都是些谗谄面谀、贪位慕禄之辈,惟幽王所欲,逢迎不暇,对人民的剥削更加严重,引起国人怨愤和各方势力的纷纷指责。
由于幽王为人、为政暗昧,加上周立朝近四百年来所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在此时一下子迸发出来,使得周王朝的官风民气为之大变。一时,王朝的君臣关系,王室与东方夷国、西北戎狄之间的关系,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统治阶级内部的上下关系变得空前紧张、激烈。
面对周王朝此时呈现出来的种种制度上的弊端和官场上的人性的贪婪,据《国语·周语·卷十》记载,王室太史伯阳父冷眼旁观,洞见道:
“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白话文的意思是:
“周朝将要灭亡了。天地之气,不能错失自己的次序,如果错乱了应有的位置,民众就会大乱。阳气滞留在内不能出来,阴气受到压制不能散发,于是便会发生地震。
“现在三条河流都发生了地震,就是阳气不在自己的位置而压制了阴气。阳气失位而处于阴气的位置,河流的源头一定会阻塞,水源被堵塞,国家必定灭亡。水流畅通、土地湿润才能生长万物为民取用。水流不畅、土地干枯,百姓就缺乏财用,国家不灭亡还能怎的?
“过去伊水、洛水枯竭而夏朝灭亡,黄河枯竭而商朝灭亡。现在周的国运如同夏、商二代的末世,而河川的源头又被堵塞,源头堵塞水流必定枯竭。立国一定要依靠山川,山崩水竭,这是败亡的征兆。河流枯竭,山岭一定会崩塌。这样的国家不超过十年便会灭亡,这是数的极限。凡是被上天厌弃的,是不会超过这个极限的。”
面对各种尖锐的矛盾,为了加强自己的王权,幽王故意气走了在王室中专权的申国国君兼王室卿士申伯。
申伯,既是幽王的舅父又是幽王的妻兄,他被迫离开王室卿士的职位后,幽王故意宠幸刚被选入宫的美人褒姒,以冷落自己的正妻申后。不久,褒姒为幽王生下一子,取名伯服。为了进一步打击王室中申姓外戚势力,幽王便借故废除了申后的王后地位、罢黜了由其所生的姬宜臼的太子地位,改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
申国分有西、南两个申国,国君为同一人。西申国位于现在陕西宝鸡眉县,南申国位于现在河南南阳唐河县。原来,这南申国是在周宣王时候为了钳制楚国的崛起而增封其舅父——西申国国君新建起来的。
郑国国君郑桓公是幽王的堂叔父,时任周幽王的王室大司徒,很得宗周民众和东土(注:现在陕西以东)百姓的民心。他见王后、太子被废当场阻谏,无奈幽王不听,据《国语·郑语·卷一》记载,他见王室和天下将乱,为自保,便去问王室太史伯阳父,说:
“我周王室真是多灾多难啊!我担心灾难会落在我的身上。到哪里才可以逃避一死呢?”
史伯回答说:“周王室肯定将要衰败,就像戎、狄肯定会昌盛起来一样。但您千万不能往西北方向的戎狄那里去避难。而东方的成周洛邑,南有楚蛮、申、吕(现在河南南阳西)、应(现在河南鲁山县境内)、邓、陈、蔡、随、唐九国;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九国;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八国;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八国。
“这些国家,不是周王室的姬姓宗亲,就是周王室甥舅之类的国戚。除此以外,剩下的就是蛮、夷、戎、狄之类的外族了。这些王亲国戚、凶顽之民聚集的地方,您更是难以插脚立足。
“您唯一可以插脚立足的地方,应在济水、洛水、黄河、颍水四水之间那一带地方吧!这一带,都是一些被封为子、男爵位的国家,其中虢国和郐国最大。虢国国君虢叔凭仗着地势,郐国国君郐仲依恃着险要,他们都有骄傲奢侈、疏忽怠慢的毛病,又加上为人很是贪婪。您如果借口周王室内乱将祸及己身而想把妻子、财物寄放到他们那里,他们不会不答应的。
“不过,随着周王室混乱而衰败,这些人因骄侈贪婪,必然会随之背叛您。到时,您如果率领生活在洛邑的宗周国人,借奉天子之命去讨伐他们的罪恶,就可大功告成。如果您攻克了虢、郐两国,那么邻近虢、郐两国的邬、弊、补、舟、依、历、华等八个城邑就都可并入您的国土了。如果前有华邑,后有黄河,右有洛水,左有济水,主祭芣山和騩山(注:均在现在河南郑州新密市境内),饮溱、淆二河之水,再遵循旧法来守卫这片土地,那您就可以稍稍稳固而消难了。”
郑桓公又问道:“如果向南方落脚不行吗?”
史伯回答道:“楚国的子孙必定会大开疆土,不可靠近。因为他们是祝融氏的后代,所以兴起的必定是已经在荆蛮地方蛮化了的芈姓子孙。伯夷的后代姜姓、伯益的后代嬴姓、鬻熊的后代芈姓,他们实际是与姬姓交相更替的。因为,伯夷辅佐过尧帝,伯益辅佐过舜帝,鬻熊辅助过文、武二王,可他们后代都还不曾兴盛过。”
郑桓公又问道:“您是说,周朝将会衰败吗?”
史伯回答道:“差不多一定要衰败了。《尚书·泰誓》上说:‘百姓所向往的,上天必会遵从。’现在的幽王他抛弃了光明正大的有德之人,而喜欢挑拨是非、奸邪阴险的人,讨厌贤明正直的人,而亲近愚顽鄙陋的人。加之又排斥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正确主张,采纳与自己相同的错误说法。
“虢石父是个挑拨离间、巴结奉承、巧于媚从的人,幽王却立他为王室正卿,这就是专门喜欢同一;抛弃了明媒正娶的申王后而立内妾褒姒,就是喜欢鄙陋无识的人;把侏儒、驼背置于身边取乐,这就是亲近愚顽昏暗的人;把周朝的法制束之高阁,却听身边的宠臣的话行事,这就是任用挑拨是非、奸邪的人;不任用卿士,却宠信任用佞幸的人,就是行为暗昧。这些做法,都是不能够长久的。
“现如今,申国、缯国(现在河南方城县一带)和西戎正强盛,周王室正扰乱不安,幽王还要放纵私欲,要不衰败不是很难吗?幽王想要杀掉太子宜臼,改立伯服,肯定要求申国交出投奔他的废太子,申国不交,幽王一定会去讨伐申国。如果讨伐申国,缯国与西戎就会联合起来攻打周幽王,于是,周王朝就保不往了。缯国与西戎正要报答申国,而申国、吕国这两个姜姓宗亲国依仗强盛,又深爱自己的这个太子外甥,因而起兵保护也是可以预料的。
“幽王的军队如果攻打申国,西戎、缯国、吕国去救授申国也是必然的。遇到这种情况发生,幽王心中愤怒了,虢公顺从了,周朝的存亡也就不出三年了。您如果想逃避这场灾难,要赶快考虑好逃亡的地方,等到灾难来了才想办法,恐怕就来不及了!”
桓公说:“如果周朝衰败的话,各姬姓诸侯中哪个会兴盛?”
史伯回答道:“我听说,周武王确实继承和发扬了周文王的功德,现在文王子嗣的福祚已经用完了,该轮到武王的子嗣了吧!武王的子嗣中,应侯和韩侯雄风已经不在,恐怕会是晋国吧!晋国距守的地势险要,和它接邻都是小国,如果加上修行德政,可以大大开拓疆土。”
桓公说:“那么,姜姓和嬴姓诸侯中哪个会兴盛?”
史伯回答道:“国土广大而且有德的国家差不多都能兴盛,秦仲和齐侯,是姜姓、嬴姓中的俊杰,又是大国,恐怕他们该兴盛了吧?”
桓公听了很高兴,于是就向东寄放妻儿和财货,虢国、郐国接受了恒公的请求,十邑都有桓公寄放东西的地方。
且说权大势强的申伯因周幽王废除自己妹妹、外甥的王后、太子地位一事,果真和周幽王发生了激烈矛盾。恼怒的幽王借机准备除掉申侯,灭掉西、南申国。为了自保,申伯先一步联合犬戎氏、鄫国(现在河南南阳方城县)兵发镐京(现在西安长安区沣河以东)问罪,欲以武力逼迫幽王恢复自己妹妹、外甥的王后、太子地位。
京畿附近诸侯由于周幽王曾经屡次“烽火戏诸侯”事件,皆不发兵相救。只有郑国太子姬掘突接到父亲,即王室大司徒郑恒公进京勤王的命令,即刻带着举国军队,沿路召集各诸侯国军队远程奔袭而来勤王。等他赶到镐京时,镐京早已被犬戎和申、鄫的联军攻破,周幽王、太子伯服被杀,褒姒被掳,西虢国国君兼王室正卿虢公石父以及其父郑恒公也已先后战死。
公元前七七〇年,申、鲁、许等诸侯国就拥立废太子姬宜臼为王,在南申国即位,是为周平王。因为镐京已遭战争破坏,平王就与群臣商议,借口京都已毁而准备迁都到东方成周洛邑。
周公反对道:“不可,东迁洛邑,西边宗周土地必将被犬戎尽数占去。洛邑虽为中国之中心,但王室挤入中原等于是占有了原有诸侯的领地,到时必将会变得四面受敌。而镐京,左有崤函,右有陇蜀,沃野千里,四塞为固。今若弃之东迁,臣以为得不偿失。”
无奈平王不听,不久就在郑、晋、卫、秦等国军队的护送下,王室东迁至洛邑(现在河南洛阳),在申、晋、郑、秦等诸侯国辅佐下,勉强支撑残局,是为东周之始。
与此同时,继任的西虢国(现在陕西宝鸡陈仓区虢镇)国君虢公姬翰联合大小十几个诸侯,以姬宜臼是废太子为由,联合西戎等戎、狄方国,共同拥立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为新的周王,以周国旧都——丰京(现在西安长安区沣河以西)为王都,改名惠京,是为周携王,同时发布文书,诏告天下。
因为惠京、即丰京仍然偏居在西方,于是周王室出现了东、西“二王并立”的局面。由于周平王得到了郑、晋、秦、卫等当时主要诸侯强国的拥护,因此被认作是周王室的正统,而周携王则因偏居西方相对孤立。
东周开始这一年,即公元前七七〇年,就是春秋时期的开端。由于东、西“二王并立”,政令不一,诸侯随之也分化成两大阵营,天下大乱。周天子在政治舞台上角色渐渐沦为配角,而各大诸侯逐渐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有时甚至是一起登场,各小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只好尽量左右逢源,不敢得罪任何一方。
郑、晋、齐,鲁、燕、宋、楚等大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趁机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纷乱局面,使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动荡时期,周王朝建立起来的“周礼”制度土崩瓦解,形成了“礼乐崩坏”、“恃强凌弱”的一个大环境,为诸侯争霸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润泽土壤。
至此,自黄帝执掌中国以来,一直由其血脉——五帝、夏、商、西周主宰中国的时代在历时一千八百年后渐告终结。正是:
周室衰微不共匡,干戈终日互争强。
诸侯若解尊天子,列国何因次第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