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春秋史说 by 孙子钢
2018-5-29 06:01
前 言
说到中国的春秋这段历史,《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国语》以及成书再较晚一些的《吴越春秋》等史书中都有记载。但就其历史性和文学性而言,则首推《左传》,书中不仅记载着有关春秋时期,周王室、鲁、晋、齐、宋、卫、楚、郑、秦、吴、越等当时主要诸侯国在这二百九十四年间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内容还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叙事详细,叙事中巧妙地透露作者自己的观点,而且记事写人具有相当的艺术性,运用了不少巧妙的文学手法,尤其是写战争和外交辞令,成为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文采与神韵媲美。由此可见,我们中华民族在春秋时候就已经是一个积累了丰富史料和文字的民族,这是整个人类文化史上的莫大荣耀。它对中国后世的史书《国语》、《史记》、《吴越春秋》等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了中国史书中文史结合的典范。
我们现在看到的《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但这也不是原书的名称。因为至少在西汉初年以前,“传”的本意是一种解释,是一种用和原文不同的语句而加以说明的解释。因此,有了“传”就一定有和“传”不同文字的原书。这本原书,就是经过孔子编纂的鲁国《春秋》,《左传》的原书名即是《左氏春秋》,这在汉哀帝时代的公元前一世纪末就已经得到了认定。但对于其作者,则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春秋末期鲁国君子左丘明所着,这主要是《史记》作者司马迁的认为;有说是战国初期卫国人吴起所着,因为吴起正好是卫国左氏(现在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力本屯乡左岗)人;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是战国初期魏国人所着。总之,各有各的证据和说法,争论了二千余年都没有定论。
《左氏春秋》原本是独立于《春秋》的文学史书。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左传》则是公元前一世纪末,西汉后期的刘歆把《左氏春秋》拿来编纂,删除了一部分,然后结合鲁国《春秋》,加上解经的语句而组成的《春秋左氏传》,因此,它已经不是原来的面貌了。因为刘歆是汉高祖刘邦四弟楚元王的后裔,所以经他编纂的《春秋左氏传》反倒流传、保留了下来,以致原书《左氏春秋》在历史的长河里失散了。
本书《中国春秋史说》,在编着的过程中,上半部分主要依据的是《左传》、《国语》等,下半部分主要依据的则是《左传》、《吴越春秋》等。需要说明的是,《吴越春秋》的成书毕竟还要晚几百年,所以对有些人物、事件、地点以及发生的时间的记载,本人在编着过程中确实发现和《左传》所记载的有较大的出入和矛盾,因此,本书在不加说明的情况下一律以《左传》记载的为准。
本书在编着过程中,主要是将春秋时期参与争霸的主要诸侯国,即春秋五霸及相关诸侯国所发生的主要事件,仍按《左传》原有的编年体体裁所记载时间的先后次序,用正面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按国家以及所发生争霸的相关事件串联而成,当然也加进了少量铺垫使其读起来更加通顺、合理,尤其在后半部分中加入了大量《吴越春秋》中记载的事件,中间还揉进了少量《史记》等史书中的相关记载而组成了十五回章节小说,其中的注解、解经的语句和涉及《诗经》等诗句的语句一律采用仿宋体。
为什么后半部分要大量加入《吴越春秋》的史料?这是由于《左传》对吴、越的记载是相对较少的,对中原诸侯的记载较多,尤其是对晋国的记载为最,因此仅《左传》不足以全面反应春秋时期的历史全貌。而《吴越春秋》则正好相反,因其作者是东汉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氏,故对自己熟悉的吴、越两国的史料记载比《左传》要丰富许多的缘故。这也充分表明这两部史书的作者的立场,一个是以中原诸侯为主的,一个是以南方诸侯为主的,尽管后者的一些记载不一定那么合乎史实。这一点,读者朋友在阅读时应要有所注意,尤其是要加以理解——毕竟那是一个以中原为主的时代,中原四周的“夷、蛮、戎、狄”在当时皆是被认作是异族,要到接下来的战国时期以及后来的秦始皇时代才迎来一次民族的大融合,这是历史的必然造成的。还有,书中有时对超自然的威力描写,相信占卜、星象和预言等迷信活动,只要读者认清作者所处的时代后,也就不足为怪了——毕竟这些就是那个时代的“科学”。
为什么本书《中国春秋史说》只选定这些内容?这是因为考虑到现在的读者在读此类史书时,大部分人是想着重了解一下春秋时期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国家大事,以及当时的执政者对这些政事的看法和如何处置的缘故,所以,本书在内容选定上是偏重国家大事的,只选择了一小部分无关历史的花絮来点缀、活跃一下气氛。
至于春秋的开始时间,现在是一致的,即前七七〇年。但对于其截止的时间,现在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前四七六年,另一说是前四五三年。本人比较倾向于前者的前四七六年。因为,首先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孔子在这一年去世的缘故;其次,是因为在此以前的诸侯争霸中,即使是灭亡了一个国家都是不断其宗而兴其祖宗祭祀的,仅仅只是为了争霸而已,而在此时开始的越灭吴的争霸中,这个从上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习俗被彻底颠覆了——从这层含义上来讲,吴越争霸其实已经率先进入到灭国灭宗的战国时代了;再者就是《春秋》、《左传》等史书记载这段历史的截至时间,几乎都随孔子的去世而在这一时间点左右截至的缘故。
本书在白话文翻译上参照了“劝学网”“国学网”的译本和百度(必应)网页信息,注释方面主要参照了(清)马骕先生注译的《左传事纬》、赵晔编着的《吴越春秋》以及《康熙字典》等有关条目和网页信息,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本人的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文笔水平很低,因此书中错误肯定不少,恳请读者朋友悉数指正,以便在后期订正,不胜感谢。
编着者
2016年11月2日